找到相关内容3479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王政与佛法——北朝至隋代帝王统治与弥勒信仰

    僧暹僧频等,进违成旨.... 肆意任  情奏求逼召, 致使吁嗟之怨盈于行道,弃子伤生,自缢溺死五十余人  」(注50),此为宣武帝之朝,尚有忧时之士上书反应。 至孝明帝,  即胡太后称制后,溺佛更盛。 帝王...

    陈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14373401.html
  • 黄庭坚诗禅交融的生命实践--论禅学修养对黄庭坚诗歌创作与理论之影响

    粱炊熟百年休,功成事遂人间世,欲梦槐安向此游。”(〈题槐安阁〉)“蚁穴梦魂人世,杨花踪迹风中,莫将社燕等秋源,处处春山翠重。”(〈西江月〉)皆是省思世事无常之理。  此外,探讨人生病苦,反应苦空无常无我...

    谢智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22473438.html
  • 禅是生活的宗教——耕云先生在中国佛学院的讲演

    美术家用几个简单的线条,就能勾画出绚丽的画面。自然科学家用三个中子打击U↓235变成U↓238,产生核子连锁反应。你改变了组织就改变了形态的性能。这与我们佛法有什么关系呢?这正是佛陀...

    何明乾 吴明纯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24073456.html
  • 刘逢军养生感悟100条

    哨兵”:牙齿、阑尾、扁条体等。本来一旦我们的身体有异常时(通常是“上火”),这些哨兵会立即做出反应通知大脑。聪明的人这时候就应该调整心态,检讨自己,让自己平和下来。但现在我们的西医都做了什么?你疼不是吗...

    刘逢军

    |养生|防病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4/20235073469.html
  • 《肇论》解“空”之特质

    则物沒有与其名言相当的內容本质(实)。物并不是由于它有了物之名就符合于它的实(“物不即名而就实”)。   第二段话表明,由物以识名,则名言不能获得其所指涉之物的功能,名言概念不能反应其所指涉之“物”的...

    觉醒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91473654.html
  • 禅宗哲学的境界论

    无心”,摆脱六根的粘着性,才能性水澄明,心珠朗耀。   由此可见,对观照“对象”不贪恋执着,才能无住生心,洒脱自在。但“无住”并不是对外物毫无感知、反应,在“无住”的同时,还必须“生心”,让明镜止水般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91673660.html
  • 于君方:《伪经》与观音信仰(1)

    ,遂免。  当王玄谟在梦中被人劝诵《观音经》一千遍,他的直觉反应  是把此经当作《法华经.普门品》,所以才说命悬旦夕,怎  么来得及念一千遍?因为王的疑问,梦中人才教给他念诵这  简短的十句。﹤普门品...

    于君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83173943.html
  • 范丽珠:现代宗教是理性选择的吗?质疑宗教的理性选择研究范式

    1969: 207 ) 认为, 各种新兴的宗派( sects)本身,既是正在经历世俗化社会的特色,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宗教价值正失去其优越性情境所引起的反应。  在宗教社会学领域对于世俗化理论挑战最为...

    范丽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83873950.html
  • 何蓉:国家规制与宗教组织的发展:中国佛教的政教关系史的制度分析

    是,为什么这种剔除伪滥僧的事情会由政府官员来做? 僧团对此的反应如何呢? 因为对伪滥僧问题最为敏感的、最利害相关的应该是僧团自身。在道安、慧远时期,就已经面临着僧众滥杂的局面,慧远在致恒玄书中指出:“...

    何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84973959.html
  • 释尊时期止观法门的实践

    对此诸受若起贪瞋习性反应,则产生爱取等烦恼,  而有众苦随逐。所以必须在感受生起时,如实了知其无常、无  我的性质,从而灭除贪爱的生起。  (七)受的观察  禅修者要观察三受的如实面貌,释尊说︰  有三...其后的「有」、「生」、「老死」等就灭除了。因此,  对受保持觉知及平等心,不起贪、恚、痴的习性反应,便是修  行的重点。 54 菩萨行者,在观察自己相关的五取蕴、十二处  、十八界时,其范围就是十二缘起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90373973.html